ERP系统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发布日期:2020-08-12    作者:admin

 

20200507-8.jpg

 

    (一)全面预算管理应用于企业的缺陷

 

    1.传统编制方式效率低。全面预算管理要求涉及企业的各个层级,以及各个基础环节,因此预算编制时需要大量的企业数据和各方面信息。而传统编制方式因其信息不集成的缺点,编制人员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整理资料,一方面收集的数据不全面,可能出现错误;另一方面延长了预算周期。此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要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需及时作出调整,而在传统预算管理环境下预算缺少灵活性和适应性。所以,传统的全面预算管理编制很难完成其作为经营管控、贯彻企业战略目标的管理工具的职能。

 

    2.预算制度和机构设置不完善。通常预算编制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指导,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前期的编制即使很科学也需要后期的实施情况来判断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但多数企业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只重视预算编制,未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对于预算的实施、控制缺少监督和评价。2011年11月国资委要求央企进一步深化全面预算管理,但从财政部2017年发布的《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工作顺利推进》报道能看出央企仍然需要增强预算执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研究建立有文化特色的国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3.预算管理各环节重视程度不同。预算管理不仅要重视预算的编制和实施,更要注重预算控制、考核。目前我国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多为大型企业集团,其规模很大,下属公司、产品与业务繁多,给预算的编制和实施带来了诸多不便。如预算的编制很难兼顾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各产品、业务之间不易实现均衡,接下来的预算管理更是难以延续。

 

    4.全面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相脱节。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制应当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在现代中小企业中,经常出现目标不一致和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进而导致预算不严谨,与战略目标脱轨。而且,部分管理层对预算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预算管理工作缺少有力支持。因此会造成编制不够准确,很难反映企业战略目标的现象。尤其对于战略转型的企业来说,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更有利于企业转型。

 

    (二)ERP系统应用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

 

    1.ERP系统可以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数据和信息。将原有分散在企业各个角落的数据整合起来,为预算管理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数据,对于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当企业各项业务发生时,ERP能够及时记录,预算人员就能用当期数据与实际预算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对于有较大偏差的数据,预算人员可以通过ERP系统下不同的子模块发现偏差的根源,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变化。也可快速便捷地在ERP系统的其他模块中获取相关数据。

 

    2.在ERP系统中,开发、设计、采购、生产以及销售等环节形成一个价值链,通过产品的流动产生价值,企业管理者可通过该价值链进行预算管理、控制成本。ERP系统与全面预算信息结合能达到在成本发生前先预算,成本发生时实时监控,成本发生后比较分析,通过财务与库存、生产、销售、资产等模块的集成,做到实时跟踪核算。

 

    3.传统的预算管理容易将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割裂开,而在ERP环境下,所有部门和岗位都能够参与到预算管理中,它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把企业各类业务集成在一起,把资源信息、业务基础数据和财务分析数据以统一的标准整合成实时、共享的信息平台,各部门相互协同与集成的程度更高,有利于克服传统预算管理中的“信息孤岛”现象,所有人员都能对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各项业务的预算参与编制、共同执行、提出建议、相互考评。

 

    4.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部门行为常与企业战略目标和利益发生冲突,而ERP系统与全面预算管理的结合能确保预算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保障了企业顺利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在实际中,企业在发生日常业务时往往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必要、人为的资源分割,致使完整的资金链断开,阻碍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而ERP系统对信息具有较强的集成性,运用ERP系统可将企业各部门信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打破了各部门间的界限和障碍,解决了预算管理中信息不对称、不集成的问题。